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如果没有遇到律师佟丽华,河北农民郭增光和他的67个同乡可能已经做出了过激行为。长时间讨薪无果,让郭增光和工友们绝望、愤怒到准备每人一刀将欠薪老板砍死。是佟丽华帮助他们通过法律手段讨回了血汗钱。
在北京,有一大批像佟丽华这样的律师,他们热衷公益法律服务,积极参与城市治理,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成为首都法治建设中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将律师公益法律服务纳入平安北京建设的总体格局,出台意见明确律师工作发展方向,完善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路径渠道,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可持续的律师公益法律服务机制。”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晓超近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北京每天有500万农民工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这座城市。但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往往那么的无助。郭增光和同乡被拖欠的工资也就3万余元,可往返河北和北京30多次,次次无功而返。
“农民工工作非常辛苦,赚的钱又不多,让他们花钱去请律师维权,坦率地讲,不太现实。”佟丽华说。2005年,他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
9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律师加入农民工法律援助的队伍。截至去年年底,佟丽华团队推动的免费公益法律服务,接待法律咨询的农民工超43万人;推动办理案件3万余件,为农民工讨回血汗钱4.3亿多元。
佟丽华坦言,农民工法律援助站不收农民工一分钱,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政府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扶持,体制机制上的灵活创新。
据介绍,北京市把对低收入群体的法律援助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出台了《北京市法律援助条例》等文件,形成了完备的法律援助制度体系。
经费保障上,北京市法律援助经费投入近4年翻了一番,法援案件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件2000元。体制机制上,开通便民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实行“点援制”,受援人可以直接选择律师;推行“双援制”,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参与接待。
每一项举措,每一次创新,都让法律援助门槛更低,更简便,更贴心。
对低收入群体进行法律援助,不仅是一种人文关怀,更是社会责任。近年来,除农民工外,北京还对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特殊群体推出了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举措和优惠政策,近两万名执业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超15万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约16.7亿元。
律师张雪梅,致力于未成年人保护;律师黄乐平,致力于职工维权;律师时福茂,致力于社区物业纠纷化解……北京律师行业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专职公益律师”。他们用法律,让无力者有力,让弱者有尊严地前行。
参与社会治理预防化解矛盾
北京市西城区艾家,因为争夺一套公租房,6个女儿间爆发了一场战争。2013年9月,艾家一家走进北京电视台法制节目现场,专业律师向她们详细介绍了公租房的产权性质、是否属于遗产,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加上心理学专家、人民调解员的共同努力,最终,艾家6个女儿达成协议,握手言和。
有人支招儿,有地儿说理,是化解群众纠纷与怨气的切入点。近年来,北京搭建多元平台,延伸服务网络,引导律师参与社会治理,预防和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
在北京公益法律服务中心,每天都有律师坐堂,为群众答疑解惑;北京市政府设立12348法律咨询热线,群众一个电话就能得到专业答复,目前已累计提供咨询近300万人次。
律师公益法律服务不仅是一双双倾听的耳朵,也是越来越多走近居民的脚步。2011年,北京开始打造“法律服务村居行”活动,674家律师事务所与全市所有6561个村(居)委会“一对一”结对,从此,每个社区、村庄都有了自己的专职律师。
“到社区、村庄服务,我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把居民复杂、疑难的问题解决了,我很高兴很满足。”律师盛乃龙说。
“律师给我们发了名片,以后有事随时打电话咨询,咱老百姓也有了自己的法律顾问。”居民们高兴地说。
法律,走进人们生活化解烦恼的同时,也走进了人们心里,植根于人们心底,形成了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7·21”特大自然灾害,“10·28”暴力恐怖袭击事件,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北京律师公益法律服务都不曾缺位,从抚慰家属到专业咨询,律师专业的法律服务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有效促进了社会矛盾尽快纳入依法解决的轨道。
与此同时,律师们积极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参与北京市政府文件的合法性审查,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北京律师公益法律服务的阵容越来越大,服务的职能越来越广,受到的评价也越来越好。公益律师给整个律师行业带来了正能量,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张学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