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法治时评
虐童案,情绪不能代替司法裁量
2015-04-21 查看次数:

  

来源:凤凰网

  围绕被虐儿童的生路,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都不要太过于紧张。至于当“学霸”还是“学渣”,就看怎么选了。

  每次写稿处于焦灼状态,我总想起那句经典传诵的“我叫不紧张”。

  不停念叨这个二十多年前从赵本山嘴中冒出的金句,辅以深呼吸、双手抚脸等神秘招数,那些徘徊在心跳加速和尿点边缘的考生少年,被一一救赎。可随手搜索了一下“紧张”,冷酷程序通过无情算法给出的答案,把我三十多年积累下的生活经验撕个粉碎。比如,“永远不要控制自己的紧张。一种紧张当你越想控制时,它就越会变成一种妖魔,反而更加厉害”。

  当南京检方在案情通报前加上“重大发布”栏头时,我已经能够想象到,电脑那头点击鼠标者的眉头紧皱。确实,先前虐童案的案情进展很受关注,犯罪嫌疑人的动态更牵动人心。可如此“重大”的通报,第一时间的文稿居然不足五十个字。惜墨如金的背后,决策者怀着小心翼翼的心,但似乎又在汹涌舆情面前束手无策。官方对每起事件谨小慎微是个很不错的态度,但过于紧张会造成动作变形。

  现在回过头去看,舆论质疑的焦点并不在于逮捕与否,而是施虐的那位养母会不会受到严厉惩罚。这个关键问题的答案,其实都隐埋在六个多小时后“亡羊补牢”的《几点不捕理由》中。最简单直接的说法是:不逮捕并不是程序终结,案件仍在继续。如果一开始就轻轻松松作此说明,哪还会引来那么大的压力。酷酷地抛出只言片语,以为能将紧张一起甩出去。水面不会平息,更大波浪回旋裹挟你自己。

  承办案件的浦口区检察院想起了“逮捕案件公开听证”。这是个新鲜“玩意”,在很多地方的报道中都被贴上“首个”标签。我承认,在第二份通报开头看到“公开听证”时,我也有点为检方紧张。因为这些年来,听证会有被“玩坏了”的迹象。一些地方机构举办的听证会,听证人员来源不明,听证过程模糊,听证结果往往“不出所料”,这些都让听证会不断收到差评甚至负分,让人们留下听证只不过是走过场的印象。所以南京虐童案的逮捕听证会受到质疑,也就不足为奇。

  召开听证会的缘由、依据和必要性等,都应该被解释,而且要加上个要求——细心。要不然民众一吵吵,又要引发新一轮紧张。这可不是我乱说。举个小例子,对比“南京检察”官微通稿和旁听记者的记录,举行听证会的时间就会把人弄糊涂:通稿里讲明是4月18日,可记者呼吁人文关怀时,回忆的时间却是4月16日。这一定是其中一方的失误,但不管是谁错,都会引发不必要的猜疑。我觉得,每一次“手滑”都不是无缘无故,大概原因都能归结为太紧张。无论是检方,还是媒体或者个人,都不要受到太多社会情绪的渲染。碰到这样人情和法理两难的“囚徒困境”,回归常识是缓解紧张之道。

  儿童健康安全无小事,这可能是大众的普遍心理,一提到小朋友出事就紧张。但紧张的舆论不能把自己的判断,当作司法裁量的依据;甚至,对于事件的过度紧张,一哄而上,会让多数人失去理性,止步于情绪。

  多家网站针对是否支持“不予批捕”做了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网民支持逮捕。就有人据此认为,听证会上的意见不该和网络调查的结果完全相悖,听证结果不能代表大多数的民意。看上去确实有些道理,可是好像完全忽视了什么:司法程序中听证的对象,不是公共事务,为什么要符合“代表大多数的民意”?“不怎样就无以平民愤”的时代早已过去,居中的司法绝对不可以单纯取悦所谓的民意。否则,在紧张民意的压迫下,司法那根紧绷着的弦很容易断掉。

  就这起虐童事件来说,广泛关注是好事,可集体紧张就未必——这说明大多数人缺乏安全感。现在人们把目光锁定在犯罪嫌疑人身上,却好像都忘记了最重要的那个人——被虐儿童。

  一个看似简单但实际复杂困难的问题是:这些未成年的被害人,在需要依附父母生活时,如何将维权变为可能?刚性的法律被送抵每个生命个体的途中,常会遭遇伦理、人情和传统等多种柔性路障。这在虐童等家庭暴力事件中的表现尤为明显。表面上看,村社、妇联、学校等机构建成的多重保护体系很完善,可实际效果实在不敢恭维。在许多地方,“孩子不听话,老师你随便怎么打都行”,可能是伴随很多人成长的噩梦式嘱托。一句“管教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就可能胜过一切雄辩。

  虽然没有明说,包括南京检方在内的司法机关处理此类虐童案件时,都不得不考虑到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被虐儿童的未来怎么办?如果虐待情节严重,父母受到刑罚,甚至他们的监护权被剥夺,谁来接过这个责任重大的接力棒?那本就难堪重负的社会福利院,如果收养儿童的数量一再飙升,恐怕有关领导们又要紧张。将施虐父母批捕进而定罪量刑,事情还只完成了一小步,更多问题像老鼠拉着的那块木锨。也许线有点长,不太容易看得到。

  紧张难以控制,但不是毫无办法。比如“学霸”们面对紧张时,往往更从容一些。当然,“学渣”们完全可以忽视。能紧张,说明还不是无可救药。围绕被虐儿童的生路,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都不要太过于紧张。至于当“学霸”还是“学渣”,就看怎么选了。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 XSJDES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