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知名律师秦希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后,反奢侈浪费之风在短时间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只有加强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浪费之风。他准备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关于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化、具体化的建议》。秦希燕代表的建议如下:
反对浪费行为,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全社会应培育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加大舆论的正面宣传,运用法律武器制止和防范浪费,对浪费行为和后果的惩治要有法可依,让任何人不愿浪费、不能浪费、不敢浪费,自觉节约。
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把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节约型的发展模式。淡化对经济发展速度的片面追求,做到效率和质量兼顾,保稳定,重质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节约型社会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来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2、刺激消费,杜绝浪费。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目前,仅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因此,在反浪费的过程中,要将消费和浪费进行合理区分,不能因噎废食,抑制合理消费,应建立节约型流通模式、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过去,我国一直追求中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现在,应转变模式,追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虽只是两个字的顺序调换,但关键是要建立节约型科学发展模式。
3、树立节约意识,加大舆论正面宣传力度,形成节约社会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节约意识,并加大舆论正面宣传力度,舆论监管部门严格审查各类宣扬奢侈商品、过度消费的广告和言论,营造良好的节约型社会氛围。宣传部门应注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消极观点的不良影响。
4、健全法制,依法打击公务浪费行为。抵制享乐主义,杜绝奢靡之风,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在法律的笼子里。
(1)公务浪费应纳入反腐体系。把反浪费纳入反腐败法的体系,通过制定专门的反腐败法,针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公款浪费现象制定具体的法律规范。同时,应该把反浪费和官风、政风、党风建设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性的治理。
(2)引入严格的成本核算机制,健全行政绩效考核制度。现行的行政绩效考核制度,只注重工作成绩的考核,强调做了多少事,产生什么效果,忽视了对行政成本的核算,导致官员在工作中只追求结果,不计投入和消耗,这就必然导致公务浪费的产生。应尽快引入成本核算机制,建立既注重政府职能实现程度,又注重纳税人满意程度;既注重行政结果,又注重行政成本的政绩考核体系和赏罚分明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激发和保护政府官员节约和用好公共资源的积极性。把行政费用控制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并把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列为第一责任人,接受人大、政协和公众的监督,强化政府浪费的责任主体和责任机制。
(3)加快行政体制改革,逐步减少行政自由裁量权。在现行行政体制下,建立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相互制约体制,通过相互制衡,增加公务消费难度,建立严格的行政责任体系,逐步减少公务消费开支。
(4)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在现有的预算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和项目预算,并且把项目预算细化到具体的公务消费环节,让公务员的每一笔公款吃喝开支都必须反映到财政决算报告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把公务人员的公款消费曝光在阳光之下,也只有这样才便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时监督。
(5)加快透明政府的建设,让公务人员接受公众监督。目前,我国对公务人员有很多监督,诸如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审计监督、检察院监督和上级监督等,但本质上这些都属于体制内的监督,易出现监督死角。而比较缺乏体制外的监督,即公众和纳税人对政府的监督。因此,要使政府的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作,用法律来保障政府定期向社会公布一切行政开支项目和费用,接受公众的监督,从而有利于铲除滋生浪费的土壤,有效地保证政府用好纳税人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