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工网
要破除一线职工的身份之惑,除了着眼制度设计、搭建公平平台,更需要落实职工权益维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我的看法是,不能只立法,不落实。”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委员今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五位一线职工的问题如何分步破解?在今天的采访中,代表委员们把目光更多凝聚到了依法维权层面。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委员表示:“要破除身份差别,实现劳动有合同、报酬有保障、参保有办法、维权有渠道,必须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
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为622.5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200.8亿元;而2013年前11个月,追发工资等待遇达223亿元。
对两组数据的“共同增长”,全国人大代表秦希燕表示:“尽管我国已将欠薪入刑,但程序复杂周期长,维权成本高,入罪标准层层‘把关’,造成恶意欠薪追究刑责难。”
“除了欠薪,还存在‘三低两多’问题。”杨志明委员说,主要表现在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资水平偏低、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比率偏低、劳动争议多、工伤事故多。
王俊峰委员认为,我国关于职工权益维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很健全。“但是,仍然有很多侵犯职工权益的问题发生,为什么?主要是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有问题。”他建议,除了执法机关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劳动争议快速调节、简易仲裁绿色通道,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作用。
“不能让法律成为‘稻草人’。”秦希燕代表建议,现行刑法对恶意欠薪入罪应删除苛刻前置条件。秦希燕在维权过程中,发现由于刑法对恶意欠薪罪的立案,除需“存在转移、隐匿财产或拒不支付的行为”外,还要求必须具备“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这一要件,导致对恶意欠薪者追究刑责的条件层层降格。
而对劳务派遣被滥用问题,张明森委员说,3月1日起施行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明确两年内用工单位要将劳务派遣工的用工比例降至10%,并规定要同工同酬。“但有多少用工单位这么做了呢?执法部门就应该严格起来,查查这方面的问题。”
全国优秀农民工、上海德力西公司周振波代表说,“我们来自农村,不怕吃苦,睡个工棚就行,可一年到头连工钱都不让拿到。”他想问问:“欠薪者们不觉得扪心有愧吗?”
(原标题:代表委员建言依法维权破解不公困局——“不能只立法,不落实”)
发布时间:2014-03-08 作者:兰海燕 尹雪梅 邹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