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了,刚买了新房,装修公司、家具公司的电话就不断打来;刚买了新车,各种各样的保险电话就开始轰炸你的手机;到了各大节假日,手机短信便接二连三,打开一看,都是各大公司的促销服务信息……
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猖獗,公民电话号码、住址、照片、财产状况等个人信息被恶意泄露甚至非法出售等现象屡见不鲜。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不仅侵犯了我们的个人隐私,还已经严重干扰着我们的正常生活。
那么,到底什么是公民个人信息?公民个人信息又是怎么被泄露的等等这些问题,接下来,就由秦联律师为您答疑解惑:
个人信息,是指自然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婚姻状况、家庭教育、教育背景、工作履历、健康信息、财务状况等任何单独或与其他信息比对即可识别的特定的个人的客观信息。像电话号码、邮箱、住址、照片、账号密码等有关个人的一切信息、数据或者其它情况,所有的这些几乎都可以认定为个人信息。
我们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在整理收集客户信息。买飞机票、火车票需要填写身份证、手机号码;办理各种银行卡、会员卡、打折卡,要求提供身份信息;甚至各种各样的手机App注册登录,也要求留下邮箱、QQ号甚至是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细想起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向外界提供着我们的个人信息。
根据各地公安机关侦破侵害公民信息违法犯罪案件披露的情况来看,对外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犯罪分子几乎无孔不入,从传统的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向房地产、物业、保险、邮政、快递等各行各业迅速蔓延。很多公民的个人信息就这样被一些不法分子廉价倒卖。
据了解,网络上这样的信息数据平台有很多,他们专门从不同渠道批发信息并进行分类加工,按行业、分地域形成信息库。为了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他们之间会通过数据互换、金钱交易等方式,实现信息共享。
这些非法调查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十分广泛,主要从事手机跟踪定位、偷拍偷录、婚外情调查、寻人寻物、电信查询等业务。他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非法手段来达到服务目的,从而收取高额的回报。
随着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社会公众要求相关部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和要求国家打击犯罪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满足现实的需要:
●刑法修正案(七)规定了国家机关、金融、电信、医疗等机构在获得个人信息后,将信息出售或非法提供给他人的,将被处以刑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得个人信息的,亦将处以刑罚。
这是我国首次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提高到刑法保障的高度,借助国家公权力机关,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达到犯罪标准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网络购物、支付平台的兴起,也由此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严重,急需法律严加规制。
这个时候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在整合原有相关罪行的基础上,设置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并将该罪的犯罪主体扩大为一般主体,将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保护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明确“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到:“严惩利用网络泄露个人信息、非法买卖信息、生产销售伪基站等犯罪行为,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各级法院审结利用网络实施的诈骗、寻衅滋事等犯罪案件6221件。”报告让我们看到了法院依法打击网络犯罪,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坚强决心。
在我们逛街购物的时候,除非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产品,想要二次消费,办会员卡,否则请谢绝商家留下联系方式和个人信息的要求。
现如今,填写问卷很流行,网上、街头或是校园里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请你填写问卷。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随意填写,更不要在问卷上填写重要的个人信息,以免信息泄露。
我们在街头巷尾经常会碰到一下商家,参与活动留下联系方式或者扫微信二维码,就能免费得到精美的小礼品。这个时候要提高警惕,不要贪小便宜而吃大亏。
这些单据都详细记载了我们个人信息,如果随意丢弃的话,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现在,我们习惯用U盘拷资料去打印店,在打印店打印,大多数人都喜欢将U盘的文件拷到电脑上,而打印后又忘记删除。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泄露个人信息。另外,复印也是如此,临走不要忘记带好相关材料。
尽量不在网上留真实信息,网银、网购的支付密码最好定期更换;不管是使用微博、微信,还看网页,逛淘宝,应该尽量减少留下个人信息的机会,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住址等能不填就不填,除了电商的收货地址这种必须真实的信息外,其他时候不轻易透露真实地址。
我们公民自身要提高法律风险意识,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无关人员和单位,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如果遭受不法分子的侵扰,建议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